《地方创生的浙江道路》
余伟忠、俞宸亭/著
11月28日正式发布
余伟忠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教师、艺术学博士
浙江大学城乡创意发展中心研究员
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创意设计管理、城乡综合营造、特色小镇与文创园区运营管理
俞宸亭
中国青年作家学会副主席
浙江省暨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知名城建作家
研究方向:城乡建设和餐饮美食策划设计、咨询管理、创作研究
···
序一
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未来乡村的生动实践
文/顾益康
“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建设未来乡村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场景出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推进千万工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努力建设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进方向,代表未来三农发展趋势,具有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浙江范例。
未来乡村建设就是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建设,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前进方向,彰显江南韵味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样板。未来乡村建设源于千万工程,是千万工程在共同富裕新场景下的深化版,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红色传承。从当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今天的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未来乡村建设也体现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体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社区现代化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于一体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标准服务和高水平安全的现代乡村社区。未来乡村建设也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
未来乡村应体现五大特色功能定位:
第一,未来乡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谋划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示范样板 —— 富丽乡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 2005年千万工程现场会的讲话中创新性提出:“工程实施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把单纯的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村庄。”
因此,共富美丽的富丽乡村就是千万工程的最佳示范样板,也是共同富裕新场景下美丽乡村的最新升级版。
第二,未来富丽乡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三大现代化基本单元之一,具有一统三化九场景的综合特色。即“一统”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新时代党建统领;“三化”是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九场景”是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
第三 , 未来富丽乡村是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考察浙江时要求浙江要成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作为浙江新时代发展总指引。因此,未来富丽乡村建设应该成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未来富丽乡村建设中把健全专业化集约化的家庭经营为基础,村集体经济+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联合服务组织的新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第四,未来富丽乡村建设要体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发表的《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的重要文章中强调提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未来富丽乡村建设就是要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要求。
第五,未来富丽乡村建设中具体要按照“八村整体推进”的要求进行高水平建设,即整体推进,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美丽宜居的花园乡村、留住乡愁的人文乡村、睦邻和谐的善治乡村、城乡融合的开放乡村、智慧赋能的数字乡村、服务完备的无忧乡村、共创共享的共富乡村。
由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伟忠和知名作家俞宸亭共同采访、研究、撰写的《地方创生的浙江道路》这本书,展现了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描绘建设未来乡村的创新奋斗者群像。他们带领团队采取了用脚丈量土地的科学方法,走遍浙江十一个市十万平方公里的绿水青山,采访各地亲历“千万工程”和未来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者。形成了本书所编撰的二十四个案例,包括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未来乡村中相关的集体经济、党建统领、产业集群、山海协作、现代农业、两进两回、文旅融合、基层治理、两山理论、飞地经济、灾后重建、特色小镇、乡村运营、国潮文化、艺术乡建、新质生产力、区域公共品牌等诸多案例。这些案例采用 1 万字左右的长篇通讯形式来描绘事件的始末和进行主要叙事,以 4000 字左右的内容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点评案例发生的背景、模式、总结、启迪。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浙江的干部群众对中央政策的理解、执行、创新,对新时代的改革、新时代的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比如:杭州下姜村作为浙江七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络点,犹如一滴水折射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状况,这一滴水不仅仅是阳光之水,同时也是一种先富带后富的精神,成为全国学习、借鉴的重要参照。采访真实记录了以下姜村为示范引领的“大下姜”,联合周边 24 个村并逐步辐射到 63 个村,覆盖 5.9 万人口。2023 年,下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2 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 207.7 万元,分别是 2003 年的 19 倍和 115 倍。还有开化县金星村、下淤村作为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嘱托的坚定执行者,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使得两地民宿经济迅速发展、文旅业态迅速丰富,艺术家迅速集聚。金星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不到 6000 元提高到现在的 4.2 万元,下淤村村民人均收入从 1.07 万元上升到 3.7 万元,翻了两番。两村均成钱江源头的共富代表。还有杭州萧山大石盖村和余杭永安村通过整合乡村闲散土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引进培育乡村 CEO,发挥乡村职业经理人在强村富民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未来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经济振兴和生态宜居。此外还有安吉余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服务好原乡人、新乡人、旅乡人、云乡人,发展好新农业、新文旅、新经济三大产业,构建起青年人才大社区和余村大景区两大承载平台。通过建立乡村集体资产资源量化入股机制,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向租金、薪金、股金的高效转化,形成了共建共享共富的发展新格局。
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我们能够体会到浙江当代青年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思乡人对新时代乡村的热爱,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拳拳爱国之心,能够感受到在乡村运营、基层治理、数字经济、艺术乡建、职业经理人等新探索群体的这些青年人身上对乡村的回馈,对他们建设家乡的激情和持续创新的成果由衷钦佩。这些创新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建设未来富丽乡村的创新精神,展现了浙江未来富丽乡村的美好前景。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发行,能够把浙江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为全国各地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未来富丽乡村的有心人提供可借鉴、可学习的实践样本。
(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共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省千百万工程首席专家 )
序二
乡村振兴,无问东西
文/蒋文龙
我从没有问过余老师出生在城市还是乡村,只知道他对乡村的兴趣异常浓厚,而且为人十分的热情。不管促进会有何活动,作为副会长,他都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
他的装束有别于常人,更有别于那些地方官员。一顶礼帽,一身白色休闲装,浑身散发出来的个性,都是艺术家气息。这与他的美院出身浑然一体。
余老师曾力邀我到萧山的大石盖村参观。那是他全力打造的一个乡村基地。除了设计的点睛,大石盖的出彩之处还在于,通过组织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兴旺发展,最终实现了整个乡村的振兴。余老师他们将其概括提炼成“映山红计划”。这说明,余老师早早就已经悟到,乡村振兴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任何一个乡村,都不可能仅仅凭着一个网红设计的出圈,实现全面的复兴。在设计之外,组织化、产业化方面的突破,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撑。
我也曾受邀参加他举办的“乡村共同体白马湖论坛”,从运营的角度发表演讲, 并主持“多元创新构建乡村共同体”,为八位行家里手的发言作起承转合。这让我体会到,余老师不仅有理念,还能通过平台的搭建,去传播、去放大理念。乡村振兴需要整合力量、通力合作,打持久战。这正是余老师高举“乡村命运共同体”大旗以做号召的初心所在。
我长期在农民日报浙江记者站工作,曾经报道过不少乡村典型。因此,余老师请我推荐几个运营业绩突出的村落。他说,他要去采访,然后结集出一本书。
说实话,我是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尽管也给他推荐了数家,但那也只是顺手为之,出于一种基本的尊重,其实内心里并不抱什么期待。在我看来,采写编辑出版一本书,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鞍马劳顿,折损精力,而且文无止境,你得天天惦念着、推敲着,总想着还有更为精确的一个词就在不远处等着你。我本人先后出版了五六本书,深知其中不为人知的甘苦。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一般人是绝不会擅入其中的。
因此我想,估计等不了多久,下次碰到余老师,他可能就已经偃旗息鼓了。
但且慢!看着他一篇又一篇稿子出笼,我的将信将疑也在一点点消退。这不,当他将与知名作家俞宸亭共同采访、研究、撰写的《地方创生的浙江道路》书稿放在我面前,并请我作序时,我已经没有任何借口加以拒绝了。尽管我深知,其实我是无德无能给余老师的大作做序言的。
“地方创生”的概念来自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目的在于利用艺术的手段, 激活乡村资源,引领其新的发展,让人口回流,让产业兴旺。
我曾说过,一千个乡村就有一千种发展方式。我们不能盲目希望每个乡村都发展农业产业,因为事实上,许多乡村并没有农业方面的特色资源。我们对乡村资源的理解,也决不能局限在农业的范畴。就此而言,通过艺术的方式激活乡村,何尝不是一种宝贵的探索 ?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究竟在哪里 ? 我曾无数次地问自己、问同道中人。你可以说是美丽乡村,也可以说是和美乡村……但这样的答案,显然不能概括乡村发展中诸多规律性、症结性问题。
我的思考答案从未如此清晰、如此明确。那就是乡村发展的未来,必定在于品牌。因为品牌是文化,是信用,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品牌也意味着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品牌之所以具有个性内涵,与乡村文脉的传承息息相关。
我的乡村品牌理念和余老师的地方创生做法,就此形成了一种互动。原来,我们之间早就“暗通款曲”,在“眉来眼去”了。
至于余老师出生在城市还是乡村,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倒推三代,我们谁不跟乡村有所瓜葛 ?
因此,无论你来自哪里,你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农耕文明的基因。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让乡村复活的梦想。
( 作者为农民日报高级记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委员、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 )
新书目录
后记
乡村振兴战略的接续奋斗、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推动乡村全方位发展,让绿水青山“底色”更重,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共同富裕“本色”更亮。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致力于赓续中华农耕文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新篇章。新时代乡村共同体是将一个区域内的乡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一个“共同联盟”,进行“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和“共同运营”,从而打造出区域乡村的“共同品牌”,成为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多方共赢的三生融合发展共同体。实现乡村共同体的振兴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走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化的乡村文明、文化,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实现农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我们提出“六大赋能路径”:发挥有为政府红利释放的政策赋能;激活有效市场发展转变的投资赋能;助推有机社会协同共生的营造赋能;建设有利产业孵化共享的运营赋能;构建有用资源全面振兴的数字赋能;探索有益价值情感共融的艺术赋能。建成公平正义、互惠高效、安全幸福、和谐美丽的新时代未来乡村命运共同体。
地方创生理念是指通过构建与培育人与地之间的关系,重塑地方活力,包括了人、文、地、产、景等多维度综合概念,强调依托地方力量和优势资源创造所在地区的自主性和持续性,是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和社区营造等社会行动进入到新时代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旨在吸引人才回流,促进乡村繁荣。广大青年设计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美育人才、品牌传播人才都是乡村振兴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在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中需要上述各类人才在不同的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经营阶段、品牌传播阶段、治理管理阶段,在政策指引下将智慧才能与市场奥秘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掘、整合在地文化、历史遗存、自然禀赋、人力资源和产业特性。如此,拥有强有力的集体领导、领头羊成为重中之重,县、乡、村三级主要负责人的关键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上述人才的潜能,因地制宜按类施策,把区域优势、人文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加以充分融合。运用资本和市场力量撬动冰封板结的沉睡资源,把区域公共品牌的力量激发出来,把闲置民房空间利用起来,把地方非遗资源活化开来,把地方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旅乡人、思乡人的激情点燃起来,把有利于三生融合的所有资源梳理激荡,激发地方乡村建设、运营的原始力量生生不息星火燎原。
我们课题组通过精准定位、精心策划,围绕着浙江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涌现的两山理论、山海协作、千万工程、特色小镇、飞地经济、基层治理、数字经济、未来社区、艺术乡建、集体经济、区域品牌、共富工坊、未来乡村、乡村运营、现代农业、灾后重建、浙商回归、青年进乡、国潮文化、文旅融合、新质生产力等 24 个案例,通过撰写长篇通讯和评论文章的形式从不同维度来剖析地方创生的发生过程、创生模式和互鉴意义,旨在提炼出一套既体现浙江创新精神又具备广泛适用价值的地方创生“方程式”。在此过程我们看到浙江的干部群众对中央政策的深刻理解、认真执行、精准落实,对新时代的文化、新时代的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他们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地方创生的浙江道路。历时一年多以来的采访交流、研究撰稿,我们在山区海岛、田间地头、工厂企业等改革最前线,跟政策的制定者、地方的管理者、企业的创办者、乡间的耕耘者,以及有志于研究浙江现象的学者、记者、改革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见证了乡村运营、艺术乡建、乡村 CEO、乡村自媒体等新探索群体中的青年人身上对乡村的热爱和回馈家乡的赤子情怀,同时也对他们回归乡土的满腔激情和建设成就深感激励与欣慰。
生动、深入的采写经历促使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持续地研讨撰写、总结审阅,逐步形成今天的丰厚成果。余伟忠主要负责选题策划、撰写评论以及最终统稿,俞宸亭主要负责主笔叙事文章以及协调研讨。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顾益康老师、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蒋文龙会长一直关注并指导课题进展,并在本书付梓之际拨冗作序,师长情深铭记于心。感谢课题联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的指导支持,感谢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支持,感谢全省各地单位和个人对于课题的全力配合,感谢鲍力、陈波对于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理念的研究探讨。尤其是蔡云超、曹增节、胡惠君、许巧巧、杨亚敏、吴筱恬、董娅楠、金子琰、洪小贺、程东肖作为课题组成员先后参与了相关的采访、考察、整理、研讨、编辑、版式设计工作,每一位成员都倾注了热情与智慧为本书创意增色,在此一并致谢。
囿于作者水平,本书疏漏或偏失之处祈请见谅,并求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