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
浙江各地乡村组团式发展已经蔚然成风,尽管各地市的叫法各异,但实质相同。2022年浙江省公布第一批100个未来乡村名单,其中就有25个组团。经营,是未来乡村认定的题中应有之义。
组团式发展为什么这么火?从乡村发展来说,它意味着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必须从单村的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必须在更大的物理空间范围之内整合资源,按照市场的规律让这些资源能够自由流动起来,共同面向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讲组团式发展具有四大意义:一是建设主体从政府为主逐步向市场主体为主转变;二是建设内容从人居环境改造向集体资产运营的转变;三是生产力发展之后,基层组织在生产关系上做出的主动调节;四是集体产权运营方式从传统的追求公平向追求效率的转变。
然而何种组团为真,何种为假或形式主义?我走了浙江许多组团以后,发现大部分的组团留在形式层面,如政府发文或几个村联合成立党委即认为是组团,这样的组团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探索、新实践,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组团,组团发展中有哪些规律值得注意?什么样的组团才能够发挥作用?金庸笔下的“六脉神剑”堪称武学世界中最具杀伤力之无上神功,乡村组团式发展中的重重难题,也有待“六脉神剑”予以破解!
从一村单打独斗到多村抱团发展,首先需要制订一个“多规合一”的规划,来提供系统科学的行军作战图。
从一村单打独斗转向多村抱团发展的过程中,品牌成为了联结个体乡村的重要工具和桥梁,是组团对外传播和举办活动的抓手。品牌有利于形成价值认同,促进组团从“形散”走向“神聚”。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命名、一个符号设计或一个口号那么简单,它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组团内的个性化、差异化特色,提炼出成为品牌的核心价值,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凝聚力的载体。
我们所说的规划是一个系统的规划,涉及招商、业态引进、风貌管控、游线设计、产业规划、运营策略等多个方面。过去,这些问题可能通过一个个专项规划来解决,但是今天组团的规划应该是综合的、系统的、可落地的。品牌定位在整个组团里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它是灵魂和核心。
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的定位提炼出来以后,应将其植入到组团的各项工作中去。包括品牌导视系统还是一村一品风貌系统,都应围绕品牌来构建。在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历史文化村落规划评审时,我发现许多村落规划全部都是在做农文旅的文章,大同小异,缺乏独特性。从品牌角度理解,这正是因为它们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定位,没有把自己组团、乡村核心的价值抓取出来。
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联结格局,解决“谁来干”的问题。
有了这个规划,谁来执行?谁来落地?缺乏具有市场化特色的经营主体,我们的组团将无法有效运转并持续发展。因此,评估一个村庄或组团的前景,关键在于观察其是否成立了运营公司,有没有由各村共同参股的市场化运营主体。 这里我们需关注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是平台式轻资产运营,还是实体化重投资运营。这一选择需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若外来团队与村庄合作成立运营公司,通常我们不主张进行重资产投入,因为乡村里面的资产是带不走的,形成的品牌资产的积累也是带不走的。
第二,是与国企合作还是与民企合作。一般而言当需要大量投入时,我们可能需主动引进国企进行合作,特别是县级国资投资企业。而对于轻资产运营的公司,则更倾向于与民企合作,因其体制与机制更为灵活。
从“利益联结”到“文化认同”, 凝聚个体成员,文化的认同是真正深层次的认同。
虽然之前提到的利益联结能够解决一荣共荣、一损共损的问题,将各方通过利益绑定在一起,但这只是基础。光有利益的联结还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因为只有文化的认同才是根本的认同。我们知道人在群体里面需要有一个位置,需要有存在感、安全感和方向感,乡村亦是如此。如果一个村庄在组团中位置清晰,且认同整个组团的文化和价值观,那么这个组团就拥有了核心的凝聚力。
这个凝聚力来自哪里呢?它可以来自一种语言,来自一种姓氏,也可以来自一种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等等,但是无论如何必须要找到文化的认同。我们需要注重广泛而深入的文化挖掘与提炼,找到独具价值的文化基因。建立文化认同要“寓教于乐”,通过文化IP推动地区精神文化信仰的广泛传播。从文化符号到文化现象,用好流量媒体,不断扩大社会推广面。此外,文化认同还包括产业文化的认同,如独特的旅游IP、优势的产业IP、稀缺的文化IP和强大的政策IP,这些都是构建认同感的核心。
将农业产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构建一个主导产业+多元产业关联发展的产业体系。
突出主导产业,构建一产二产三产深度链接的产业结构。随着组团的发展,产品种类会越来越丰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爆品来带动,我们的品牌很难叫响。这个爆品是基于“三产融合”,而不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农文旅结合,农文旅结合和“三产融合”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它在产品的供给上是不一样的。“三产融合”的产品是物理性的产品,是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的一种产品。
让组团插上“数字化”翅膀,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起全域“流量”联盟。
组团发展面临的资源分散、动力分散、数据分散、产业分散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工具的角度去解决链接的方式,这个工具就是数字化的运营平台。把乡村分散的流量,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精准定向等方式,形成一种线上线下的循环反馈,形成二次消费、三次消费等持续消费行为。
组团的数字化运营平台,必须构建统一的数据底座,保障应用场景数据一致和服务体验一致;必须围绕乡村品牌,整合大众媒体、社交平台、新媒体和线上线下流量,构建乡村流量入口;还要建立游客精准画像模型,通过 AI 人工智能算法为精准营销提供依据;为了形成长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还必须构建统一的积分体系;通过用户共享、业态集聚、活动共建、统一收银,构建起共建、共享、共富的流量联盟。
共同富裕是愿景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只有在机制以及模式设计上形成制度性创新,才有可能最大限度保障目标的实现。
在“组织”上解决“依靠谁”的问题,在经营能力同等的情况下,首先依靠村“两委”,让当地经营能人作为组团主理人;即使引进“外来和尚”经营组团,也要配备一定比例的本地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条件培养其成长。
在“股权”上解决“为了谁”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向真正的市场化主体转型。为了确保村集体资产和资源不受损失,并且能够享受到共富经营的成果,建议“强团”公司100%由村集体投资入股,组建成平台式的一级运营公司。二级公司则可完全开放,与社会力量合股组建,相当于项目公司。
从“联农带农”上解决“惠及谁”的问题,乡村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因此,要鼓励“强团”公司租用农民土地、闲置农房时,做到就近聘请用工为主,让农民群众做到在家们口充分结业。特别是与社会力量合作时,要通过保底租金与收益分成相结合的办法,让村集体能够分享经营带来的红利。
组团发展的“葵花宝典”
1.村民能做的业态,组团经营时千万不要去碰;
2.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就要众筹开发项目,让农民尝到甜头;
3.要相信IP的力量,IP越强大,组团也就越强大;
4.经营水平有高低之分,而最高级的经营方式是品牌化经营;
5.品牌“三件套”至关重要,但无一例外,它是定位的产物;
6.不要在定位之前盲目招引业态,那会让你死得很快,死得很惨;
7.文化认同是根本的认同;
8.文化的活化利用,关键在于贴近人们的生活;
9.没有目标的活动只能图一时热闹,带来的关注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10.不要过分追求曝光度,真正要做的,永远是流量的转换;
11.组团经营绝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12.不要被乡村旅游蒙住双眼,组团经营首先要关注农业产业发展;
13.组团发展的灵魂是品牌,品牌建设的关键在定位;
14.成功的组团只能借鉴启发,如果照搬照抄就是死路一条;
15.没有利益联结的组团,只能是形式主义,只能是耍流;
16.抱团发展要建立信心,就得从共建项目开始;
17.是真组团还是假组团,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们是不是总是吵架;
18.研学不是闹着玩,要深入研发,系统布局,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19.一定要开发数字化运营平台,把所有的活动,业态,产品,奖励都体现在线上;
20.不能用数据衡量组团是否成功,但没有数据万万说明不了问题;
21.要与开宝马办企业的村书记合作,这样的伙伴往往比较通气;
22.经营不是投资,而是利用你的能力和资源,去唤醒沉睡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