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灯”点亮“共富梦”
□ 余伟忠
近年来,台州市黄岩区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导向,以市场为运作平台,以多方共建为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建设“共富工坊”。该工坊致力于将项目送到村,将岗位送到户,有效激发村民富民的内生动力。工坊主要关注农村产业提升、农民增收提速和农村生活提质等“共富”场景。其中,打造了“小橘灯”共富工坊,实现农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功入选全国百个“两新”党建创新案例。黄岩区建设“共富工坊”,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搭建村企合作平台,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黄岩样板。
黄岩区隶属浙江省台州市,位于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由于交通和环保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立足橘乡金名片,黄岩着力打造“小橘灯”共富工坊,旨在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黄岩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黄岩‘小橘灯’共富工坊在2021年初就开始建立,目的是希望通过载体创新,真正实现百姓收入稳步持续增长。”自2021年以来,黄岩区以“共同富裕最艰巨任务在农村”的工作理念为指导,围绕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总体部署,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党建引领的“共富工坊”建设。通过引入东部发达地区的绿色产能,将其布点于西部山区,打造了农民家门口的创富新单元。到现在,188家“小橘灯”共富工坊遍及黄岩全域,涵盖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品牌带动式、农旅融合式、电商直播式、产业赋能式6类,带动4303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其中低收入群体385人,发放工资总额65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87万元。
聚沙成塔,凝聚力量统筹协作。黄岩区通过统筹协调,推动共富工坊的建设,实现了全区的资源整合和跨区合作。区委领导亲自指挥,打破壁垒,统一调配各种资源如企业、人才、资金和劳动力,为工坊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这种以高位领导为特征的协调方式,有效地实现了共富工坊建设的全要素支持,使得各种资源能够无缝链接,形成良好的协调效果。通过跨区域合作,创新实施全域,联合建设、企业联村、干部连户,推动工坊建设,解决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区属国有公司出资成立共富工坊运营管理公司,打通了企业和工坊的对接渠道,有效地匹配了双方的需求,实现了企业效益、工坊收入和运输成本的"两升一降"。区四套班子领导领衔,抽调相关职能部门的精英力量,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动全区共富工坊的建设和运营。共富工坊的建设被纳入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基层党建述职内容,列为“头雁领航、村村比拼”的重要内容,推行“周通报、月排名”的竞赛机制,建立驻村干部和村社干部“承诺同作、工作同抓、责任同担”的考核体系,确保工作责任得到落实。
激发潜能,高效引领产业提升。黄岩区致力于产业兴农,深耕乡村资源,实行“东厂西进”模式。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口支援长效制度,引导东部发达街道的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西进”,将无污染的手工业整链迁到农村,实现产能梯度转移。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原则,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土地或房屋建设“共富工坊”,引导低收入农户、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并依据各地特色,发展适合的工业、农业或旅游业。实行“集团运营”模式。由黄岩交旅集团专门成立“共富工坊”运营管理公司,市场化开展工坊运营。通过深度挖掘乡村生态、文化价值,融合生产要素,为乡村量身定制打造共富产业。如上郑乡10个沿溪村与交旅集团签约成立“红磐石”联盟,打造黄岩山水旅游综合体等19个项目,实现年经济收益1000余万元,吸收劳动力1200人次。实行“村企协作”模式。依托“共富工坊”平台,打出“市场化改革+集体经营”组合拳,推动集体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有机融合,以集体经济“水涨”带动农民收入“船高”。如宁溪镇党委推动“村集体+高校+企业”多维合作,牵头同济大学、云端觅境公司与乌岩头村联合打造“半山半水泮云间”名家村,盘活45亩闲置土地,修缮改造22幢老宅,实现村集体经济“造血”增收。
数智赋能,创新推动工坊升级。黄岩区在全省率先利用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应用,开发了三大核心场景,以“小工坊”推动“大数治”,助推工坊迭代升级和健康发展。首先,该区实现了全领域资源的统筹,动态收集并整合了线上线下的资源、需求和劳动力信息,依据产业、资源和供需相宜的原则,开发了适配算法,实现了供需精准匹配和靶向推送。其次,该区明确了“红管家”团队的职责,强化了标准化思维,通过应用进行工坊运营任务的定人、定时、定量管理,实行云监管、云预警和云记录,推动工坊规范运行。此外,该区还建立了星级工坊评价体系,精准描绘了工坊画像。全方位整合了各部门的扶持政策,建立了以工坊星级为核心的梯度式奖补体系,通过算法对工坊运行数据进行智能汇总分析,实现了补助方案的一键生成和补助资金的一键直达。
党建引领,小橘灯共富共繁荣。黄岩区的村级党组织将共富工坊作为党群联系的重要桥梁,积极鼓励党员干部全程参与,为工坊建设和运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党建网格作为推动共富工坊的重要平台,动态掌握留守劳动力,通过送岗到户、送活上门,实现农村有劳动能力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区共发动村居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面向低收入农户、留守老人、农村家庭主妇等群体开展入户宣传,带动千余名农村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共富工坊同时配套建设“橘光服务综合体”,融合共富服务、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三个中心,“一站式”解决工坊员工和本村群众订单调度、报酬发放、政务办理、住房周转、医疗保健等需求。宁溪镇五部村利用临近工坊的闲置房屋,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免费住房,实现“出门就上班”。共富工坊员工王以令表示:“共富工坊让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天按点上下班,生活都规律了不少,工坊里管饭管午休,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此外,各村组建共富工坊党员志愿服务队并成立党小组,提供“暖心”服务。沙埠镇的农村党员自发成立“星光梦工场”志愿服务队,助力200多人便捷就业。黄岩区还以“共富工坊”为核心,打造农村“橘光社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小橘屋”暖心房、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群众安居、增收、医疗、康养、娱乐等需求。黄岩区通过建立直播共富工坊、引入专业机构运作,小丫炊圆、阿玲馒头等当地特色美食而今已是畅销江浙沪市场。上郑乡下郑村的“小橘灯”共富服务中心展示架上,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圣诞球以及水杯等产品,这些精心加工生产的宝贵商品,源自该乡“小橘灯”共富工坊,这些土特产和工艺品成为黄岩区地域品牌的重要代表。在这个工坊里,每天都有50多名村民来上班,他们普遍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村民们还可以把手工艺品材料带回家里制作来赚取报酬。另外,黄岩区还建有同济大学教学实践基地、黄岩乡村振兴学院,通过校地合作、院村融合、产学研相长,黄岩共富工坊的创富功能得到加强,也为黄岩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做好“土特产”文章,黄岩区通过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为地方创生注入了新的活力。统筹协作的模式,使得地方创生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扩张和提升产业量,变成了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让共同富裕有“面子”也有“里子”。“小橘灯”共富工坊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加强资源统筹,能够让百姓口袋鼓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联建企业活起来,实现三方共赢。同时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黄岩区紧跟全省步伐,加快构建“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推动“千万工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加直抵人心、继往开来。
本文刊登于《中国改革报》2023年7月28日第七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