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HOME
  • 创意团队
    TEAM
  • 服务内容
    SERVICE
  • 创意案例
    CASE
  • 创意资讯
    NEWS
  • 创意丛书
    BOOK
  • 创意客户
    CUSTOMERS
  • 关于我们
    ABOUT
  •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招贤纳士合作伙伴媒介展示
业务范围服务流程
城市美学 城市营造 文创园区 公共艺术 城市会展 美丽乡村 特色小镇 文化艺术 创意赛事
公司资讯 行业资讯 董事长随笔 设计师手札 领导关怀
创意产业年鉴 美美与共 世博丛书 杭州地铁1号线 画说桐庐
专家团队设计师团队
联系方式在线留言
  • 公司资讯
  • 行业资讯
  • 董事长随笔
  • 设计师手札
  • 领导关怀
大下姜:梦开始的地方 || 地方创生的浙江道路
日期:2025-04-02

由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伟忠和知名作家俞宸亭共同采访、研究、撰写的《地方创生的浙江道路》展现了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描绘建设未来乡村的创新奋斗者群像。

他们带领团队采取了用脚丈量土地的科学方法,走遍浙江十一个市、十万平方公里的绿水青山,采访各地亲历“千万工程”和未来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者。最终形成了本书所编撰的24个案例包括两山理论、山海协作、“千万工程”、特色小镇、飞地经济、基层治理、数字经济、未来社区、艺术乡建、集体经济、区域品牌、共富工坊、未来乡村、乡村运营、现代农业、灾后重建、浙商回归、青年进乡、国潮文化、文旅融合、新质生产力等。《地方创生的浙江道路》通过撰写长篇通讯和评论文章的形式从不同维度来剖析地方创生的发生过程、创生模式和互鉴意义,旨在提炼出一套既体现浙江创新精神又具备广泛适用价值的地方创生“方程式”。

本栏目将对24个案例的评论文章进行连载。

图片

富民桥 /图源:梦启下姜


< 大下姜:梦开始的地方 >

(下文为“大下姜发展”评论部分)

文/余伟忠


滴水成涓,终成大海。七任省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空前地激发了淳安县下姜村党员干部的奋斗热情与精神力量,带领老百姓开始了改造村庄、追求发展的梦想。下姜村始终牢记“要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要做新风尚的示范人,要做和谐的引领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的嘱托,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姜村已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一个“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的明星村、网红村。

新时代乡村共同体是将一个区域内的乡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一个“共同联盟”,进行“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和“共同运营”,从而打造出区域乡村的“共同品牌”,成为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多方共赢的三生融合发展共同体。2019 年,围绕“大融合、大手笔、大治理”目标,淳安县创新组建了以下姜村为核心的大下姜联合体,扎实推进“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积极促进大下姜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实践大党委和党建联盟机制,创新“四共”振兴举措,做好“八联”配套文章。乡村共同体建设与振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其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主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图片
梦开始的地方 /图源:梦启下姜

制度优势与四治融合

下姜村的共富之路深刻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机结合,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诠释。把党的理论“转换”成为百姓可以感知的真实获得,需要在“中间环节”上,做好“理论与实际”的衔接联通工作。七任省委书记持续将下姜村作为基层工作联系点,这一制度安排体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的优良传统。这不仅带来了政策的关怀和资源的倾斜,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激发了村民的奋斗热情,明确了发展方向,构建了一种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得党的主张和意志能够迅速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这五个层级的党组织,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转化”工作,将党的宏观理论与乡村具体实际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下姜村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实施“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的治理模式,将党组织的力量下沉到最基层,实现了治理的精细化和高效化。同时,下姜村还积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也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姜村积极引入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建立智慧乡村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治理创新,不仅提高了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也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思源亭 /图源:梦启下姜

绿色经济与生态发展

下姜村在共富发展的过程中,深刻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引领了下姜村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更为其后续的绿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姜村从一开始就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一系列科学规划和治理措施,逐步恢复了村域内的绿水青山。这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质量,也为后续绿色产业的布局和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

在生态优势得以恢复和巩固的基础上,下姜村积极布局和发展绿色产业。一方面,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同时,下姜村还注重农产品的绿色化和品牌化建设,通过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这些绿色产业的兴起,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也推动了村庄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下姜村在绿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套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姜村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和优质项目入驻,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下姜村注重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等方式提升村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使下姜村的生态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下姜村需要探索如何将参观团队和旅行团队的“大流量”转化为“大留量”;将特色农副产品、地方名优特产的“大产能”转化为“大产值”。下姜村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惠及本村村民,还通过区域协同发展的方式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绿色发展。通过组建大下姜联合体等方式,下姜村与周边乡村共享生态资源、共谋绿色产业、共塑绿色品牌,形成了区域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图片
网红小学 /图源:梦启下姜

人才振兴与多元创新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党的二十大代表姜丽娟为领头雁的下姜村采取了“柔性引进为主,本土培育为补充”的人才政策,优引新乡人、提振原乡人、用好归乡人、善待旅乡人。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回归乡村,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为下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另一方面,下姜村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通过举办各类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参与继续教育、设立创业扶持基金等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的技能素质和市场意识,培育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下姜村在人才使用上注重发挥人才的创新潜力,鼓励人才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成长。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下姜村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智力支持协作,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下姜村构建了开放、协同、共享的人才生态系统,借助大下姜的政策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归乡人和新乡人的智慧才华。通过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人才服务机构和人才发展基金等方式,促进了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下姜村的产业创新是其共富之路上的重要驱动力。下姜村的发展壮大在于它实现农文旅商的深度融合。下姜村深植生态底色,不断做优环境、盘活资源。从最初的单一农业种植模式,逐步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及文创产业等多领域创新拓展。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不仅丰富了产业类型,还提升产业链、重塑价值链,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为集体探索了新的发展模式。下姜村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游客体验。特别是民宿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住宿体验,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下姜村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积极争取善于变现的地方特色业态的入驻,形成特产文创“共富后巷”街区,增强了街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下姜乃至淳安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生态化使得下姜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村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丰富多元的业态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了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和人才回流。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还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图片
连心桥 /图源:梦启下姜

共同联盟与共同富裕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发展,联合体“朋友圈”由下姜村扩展到核心区25个村社,直至扩大到了5个乡镇、64个村社,合力推进了乡村振兴的“抱团”发展,使大下姜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通过组建大下姜联合体,实现了区域内行政村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首创破除传统行政区划的壁垒,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起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紧密合作机制。这种区域协同模式不仅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还通过统一规划与资源整合,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下姜区域协同的实践,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的资源共享与产业联动上,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治理与文化传承价值。通过联合体的建立,下姜村及其周边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了协同推进,显著提升了区域整体的发展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撑。乡村振兴并非单一村庄的孤军奋战,而是需要通过区域协同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区域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乡村共同体是从村民主体出发,以政治治理为保障,经济建设为根本,文化传承为灵魂,社会治安为条件,生态文明为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基于乡村现实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联系,把赋能路径作为切入点,建成公平正义、互惠高效、兼收并蓄、安全幸福、和谐美丽的新型“乡村共同体”。为政府红利释放的政策赋能,中央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了顶层设计,党建共建,能够实现乡村全覆盖,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激活有效市场发展转变的投资赋能,乡村共同体建设投入规模巨大,需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助推有机社会协同共生的营造赋能,立足村庄基础搞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保留村庄风貌、形态、肌理,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建设有利产业孵化共享的运营赋能,以“运营前置”思维,整合县级国有资产、乡村集体经济及社会投资方共同组建混合制乡村共同体运营公司,具体负责乡村共同体的运营,让“美丽乡村”能够转化为“美丽经济”;构建有用资源全面振兴的数字赋能,在乡村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 + 政务服务”等的推广力度;探索有益价值情感共融的艺术赋能,艺术赋能乡村共同体,作为产业的生活方式正确地处理了“乡愁”与“乡建”的关系,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融合”乡村,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和解,重建了乡村的情感共同体。

图片
鱼鳞坝 /图源:梦启下姜

下姜村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是靠上级给予的人、财、物的支持,靠拨款堆出来的“盆景”,而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众志成城、凝心聚力干出来的“风景”。20 多年来,下姜村的发展真正起作用的根本原因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下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总书记和省委书记们带来的思想理念、精神激励、作风示范、发展途径与工作方法,转化为下姜发展的具体思路与生动实践。曾经偏居山乡、经济落后的下姜村,成了生态环境和乡风文明共生共荣的“网红村”,成了中国统筹城乡发展队伍中走在前列的“明星村”,成了带动乡村走上共同富裕的“示范村”,成了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的“头雁村”。

图片
下姜村农品展示馆 /图源:梦启下姜

 END 

图片
上一篇:杭州市地铁艺术空间设计项目入选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下一篇:黄彬彬:人才聚群,青年乡村运营的可持续路径 || 新时…
copy(2011)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powered by BOC
  • 首页
    HOME
  • 创意团队
    TEAM
  • 服务内容
    SERVICE
  • 创意案例
    CASE
  • 创意资讯
    NEWS
  • 创意丛书
    BOOK
  • 创意客户
    CUSTOMERS
  • 关于我们
    ABOUT
  • 联系我们
    CONTACT
招贤纳士合作伙伴媒介展示
业务范围服务流程
领导关怀
专家团队设计师团队
联系方式在线留言
  • 领导关怀
日期:1970-01-01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没有了
copy(2011)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powered by B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