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现代城市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地铁运营线路规模、客流规模都居世界首位,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地铁时代。城市地铁公共空间的不断拓展,推动了公共艺术向地铁空间的延伸和融合,成为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力量。文章对地铁公共艺术展开论述,阐述了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必要性,并以深圳地铁为例,具体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创作团队全案策划制作完成的深圳地铁20号线公共艺术的设计要点、营造手法、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关键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深圳地铁
城市地铁作为现代都市的动脉,承载着大量的日常交通需求,更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文化发展脉络的传承以及城市文化体验的提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凭借其独特的空间特性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地铁能够产生深远的传播效应。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地铁公共艺术在主题选择、艺术形式呈现、材料语言应用以及交互体验设计等方面展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为城市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深入探讨和研究城市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对于提升市民审美素养、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彰显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也是城市人文价值的内涵映射。公共艺术以其公性、地域性及艺术性的属性,把艺术介入到城市的环境建设中。随着地下交通建设时代的开启,地铁空间逐渐成为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间”,并催生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相较于区域性的城市文化而言,地铁是动态延伸的线形文化。地铁公共艺术不仅能粉饰物理空间,更能增强艺术的民主性和可达性,塑造公共精神,建构一条艺术的长廊、一个文化的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郑巨欣教授曾在2009年策划及概念规划杭州地铁1号线公共艺术时提出地铁的公共艺术创作应该在三个层面上符合于设计规划的要求:一是作为造物层面的要求。在这个层面上的公共艺术以“物”的方式存在,它是可视和可感的,是时间的证据,也是生活的载体,更是与地铁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幅画、一堵墙的表面装饰,而是在地铁这一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内,进行的具有独特艺术构思和相应环境设计的综合性创作活动。具体到天、地、柱、墙的空间装饰与造型,以及通、行、坐、看的功能组件造型和色彩等;二是要求体现出关系层面的妥协性。在这个层面上的公共艺术是有形与无形,物态与非物态之间有机结合的结果,它反映在地铁功能性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状态中,是一种体现情景交融、人机交互的表达和沟通功能的、人性的、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艺术。具体关系到乘车上下位置、通行过道、检买车票的安全性、便利性、识别性的优化设计等。三是要求场所精神气质的表达。在这个层面上的公共艺术,不仅要求“物”与“物”的组合,“物”与“非物”的关系,还包括通过人的参与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场所精神,符合于当地的社会生活习惯和美感要求。
此外,地铁公共艺术作品的艺境营造,不仅需要“向内观”,也需要“向外观”。关注公共艺术创作的作品本身的同时,要将公共艺术作品与观众、创作者、经济利益、社会反响、环境保护、文化安全、创意产业、知识转化等联系在一起的思考与拓展。只有融通的艺境,才是可观、可行、可游、可用的公共意境,才是创造无涯与求索不断的艺术胜境。
地铁公共艺术作为地铁公共空间面向公众展开的艺术创作,是众多学科协同参与的对地铁公共空间美学的实践和运用。对于人们向美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和社会美育的深入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满足公众向美的需求。随着公共交通基础功能性的日臻完善,地铁的角色逐渐超越单纯交通工具的定义,更是艺术浸润生活的媒介。地铁空间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且单调的环境,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增添更多艺术元素,尤其是在地文化的艺术表达,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赋予地铁空间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品位,使人们置身其中能够获得超越物化的精神感受。在交通愈加便捷的同时,以艺术之力反哺城市建设,使地铁空间成为日益重要的审美载体。
展现城市美学的空间。地铁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体现城市精神的地下窗口,连接着地上、地下两个空间,协调着人、地铁、环境三方的关系[3]。地铁文化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篇章,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探照。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地铁枢纽空间正逐渐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与承载平台。地铁场域的功能性正在向人文地铁、文化地铁的维度转变,进而成为展现城市特色与形象的关键窗口。公共艺术的灵动介入,能够巧妙地将城市的历史底蕴、文化传承以及艺术精粹融入到地铁这个流动的地下空间里。公共艺术的这一巧妙转化,无疑为地铁空间赋予了更加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更高的学术价值。
传播社会美育的平台。鉴于现代城市的不断演进以及国家对全民美育的高度重视,美育正朝着更加全面化、细致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实施的方法》中认为,美育的实施主要是学校、家庭、社会。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大特征,也与社会美育的公共属性不谋而合。地铁公共艺术作为反映时代艺术创作特征的关键媒介,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艺术更贴近大众。通过以地铁空间呈现的公共艺术设计,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愉悦进行启迪与诱导,引导审美的主体意愿,体会美的规律,获得审美能力[4]。
深圳作为中国最具创意和活力的先锋城市,向来具有“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早在2004年,著名策展人、著名艺术评论家黄专先生就策划“深圳华侨城地铁壁画工程”,2006年5月18日,王广义的《世界,你好!》、方力钧的《欢乐颂》和张晓刚的《大家庭—地铁》,分别呈现在一号线深圳华侨城的世界之窗、华侨城和侨城东三个站点。这个创举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奇观”,将当代艺术引进地铁,并提出了将地铁打造成“地铁美术馆”的前瞻性构想,让当代艺术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尽管这一理念最终未能与运营方达成持续性的品牌活动,但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节点。
2007年开始,地铁建设方在各个站点有意识地引入了大幅艺术墙,将摄影及古今的绘画作品通过艺术玻璃及陶瓷板的方式呈现在各个站点当中,随着2010年12月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这些作品亦成为第一条整体性规划的线路出现在乘客的旅途当中。
为更好体现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于2015年策划了全新概念的深圳“地铁美术馆”,以固定艺术展示墙、流动艺术展示墙,雕塑以及设施艺术化等方式,从2016年第一期(7、9、11号线)的“构建”、2019年第二期(5、9号线延长线) 的“对话”、2020年第三期(6号线一期)的“艺术+”等主题的策划,是把当代城市地铁公共空间转化为艺术空间,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无论从机制流程或作品呈现都日趋成熟。
在粤港澳大湾区两大核心地标深圳机场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之间,有一项重要的轨道交通工程——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20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正线全长8.4km,作为深圳地铁网络中的新力量,在城市交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线路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规划T4航站楼为起点,自南向北,依次串联起机场北站、国展南站、国展站、国展北站、会展城站,构成了一条连接城市重要节点的交通动脉。在这些站点中,其中3座具备换乘功能:机场北站与11号线及穗莞深城际换乘,会展南站与会展北站均可与12号线同台换乘,为乘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
深圳轨道交通四期工程建设时期,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黄金发展期。为响应“人文湾区”建设,深圳地铁提出以“阳光+”为核心理念,统筹景观文化艺术线网建设,寓意深圳蓬勃发展的城市活力和宽容、多元、人文的社会特性,体现深圳包容、开放的城市特性。20号线公共艺术项目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方式,充分表达从传统科技到未来科技的转化和延伸,向大众传达地铁美学、城市文化的顶层理念和文化表达。深圳地铁20号线以“阳光+逸·秀”为核心理念的五个站点创作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机场北站是线路首站,位于宝安国际机场附近。这里有着临空产业,无数次的起飞与降落,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风光。未来从脚下出发。作品《望境》通过内雕的表现手法,对有机玻璃进行分层雕刻。形态如水般自由流动、优雅汇聚,象征着人与信息、金融的交流、融汇;造型别致恍如时空隧道,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奇异世界,预示深圳这座现代都市的灿烂未来。天圆地方的古老哲学,内柔外刚的鲜明对比,虚与实之间,充满流动的视觉魅力。
国展南站,一个身披“科技”与“智能”荣光的站点,附近拥有多种高端制造产业。在国展南站,可以看到多彩的艺术浮雕《云聚》。每一个科技化、抽象化的人物浮雕,都充满时代隐喻。进入全面社交的云时代,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云端已成为最为关键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平台之一。无论是情感、思潮、日常点滴等等皆可借由网络信息传达。很多以前看不到的角落,借由科技发展得以被点亮,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城市更加美好。
国展站和国展北站,是20号线的的第三、第四站。这里是国际会展中心的市政配套车站,拥有多种文化创意产业,既关注商务会展,也关注人文艺术,“交融”“包容”是它的特质。在国展站呈现的是系列作品。其中作品《融·荣》是由数字汇聚成的球体,从中间向周围疏散开来,并延伸到底部,与深圳“数字之城”的名号遥相呼应。而球体中间的圆柱,同样刻满了阿拉伯数字,溶化的建材效果,寓意了信息化带来的高度交融。交融,首先需要包容之心。在数字之城,1,2,3,也不只有一种读法,还可以把它们唱成do re mi。这也是20号线想要传达的深圳这座城市的底色——包容、开放、多元,从不墨守成规。
会展城站是最终站。因为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海上田园以南,“诗意田园”“生态之城”也成为它的内涵写照。在会展城站,目之所及,悬挂的鲸状雕塑优雅地展现着鲸鱼下潜水中的柔美姿态。深圳市花三角梅热烈绽放,生动再现了“一鲸落,万物生”的盎然景象,正如《涅槃》之名。透过这一鲸一花,得以窥见这座生态之城的独特魅力。网格内嵌入LED点阵光源,结合动态影像展示,不仅传达出深圳的灵动与阳光气质,更凸显了城市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共融。
突破常规布局,营造艺术空间。以往深圳地铁公共文化艺术作品一般都是以墙面作为展示方式,此次地铁20号线一期公共艺术品结合车站装修空间设计,颠覆了以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传统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站厅艺术墙面设计,而是根据站点特性,全面整合了地铁站点文化艺术设计理念与风格,融合文化、艺术、科技,营造自然舒适、万象森罗的地下空间,赋予了空间更多的艺术可能性。“空间与艺术一体化”设计理念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不仅注重提升空间的商业价值,更强调空间品质与人文关怀的融合。通过前置商业策划,优化业态布局,引导人流合理转化,进而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这已成为深圳地铁设计的核心目标。同时,该理念还深入挖掘并展现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地域文化中提炼精髓,将其以艺术的形式融入空间设计,使艺术表现与实用功能、导视系统相得益彰,为参与者营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挖掘城市基因,塑造特色魅力。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20号线一期工程文化艺术设计以“阳光+逸·秀”为策划主题,从整体网络的角度出发,挖掘深圳城市文化基因。围绕“未来、科技、交融、生态”主题,展现活力、开放、包容的都市精神。清新俊逸、流动飘逸的创作手法寓意深圳空港新区带来的人与信息、金融、知识、创新的流动。“秀”寓意国际会展的展览、展示,也代表了清秀典雅、轻快灵透的艺术创作风格。机场北站是“未来之星”,临空产业、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国展南站是“科技之光”,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智能制造,国展站和国展北站是“交融之心”,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人文艺术;会展城站是“生态之城”,诗意田园、乐活休闲、环境保护。设置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增加了空间的美感,同时提升空间的可识别度,让艺术作品成为地铁空间的符号。公共艺术通过艺术的方式建立起与地面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创造地铁空间网络中的人文历史节点和自然环境节点,帮助乘客建立脑海中的记忆点,缓解今天中国地铁面临的特色危机问题[5]。
艺术介入生活,激活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映照下的社会行为,它不仅仅包括物理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还强调艺术的孵化作用和生长性,并力求对城市文化品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6]。通过艺术自然介入,以艺术化生活激发多方面效应的融合迸发,创造超越空间界限的艺术体验,催生超越艺术本身的多元价值。公共艺术通过强化地域识别性与交互参与性,有效地将公共空间、市民个体与艺术实践联结成一个综合性的新场域。在这个新构建的场域中,地铁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欣赏的主体,而是成为了一种具有地域文化标识和社会交互功能的媒介,使市民产生全新的空间体验和文化认知。
深耕艺术创新,探寻基本共识。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与创作团队在长期的地铁公共艺术创新实践中,致力于达成委托方与创作方公共艺术制度设计基本共识:公共艺术方案的征集原则和方法路径、艺术评审和遴选机制、实施控制和设计原则,籍以全面提高整体效率和艺术水准。尤其在实施控制和设计原则在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体现为:艺术性原则的三主张和三避免,即主张诗意情境、精修品质、朴素表达,避免平淡无奇、粗俗设计、奢华表达;关系性原则的三主张和三避免,即主张无缝隙和一体化有机设计、无障碍设计、无伤害设计,避免突兀设计、障碍设计、次生伤害;实施性原则的三主张和三避免,即主张模块化设计、零维护设计、可修复设计,避免复杂安装、毁损老化、人工维护。历经十五年检验,上述三原则已然成为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根本遵循。基于此的地铁公共艺术创新实践,赢得了委托方的高度认可,各路媒体与市民的广泛赞誉。
地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与地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文化性的表达和呈现,优雅地讲述城市的精神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地铁的公共艺术是在人与地铁的相关性中,呈现为一种公有的、公用的艺术存在方式。因此,有别于自我表达为主体的艺术创作方式,必须充分考虑公共空间形态和空间功能,也就是依据地铁的空间与功能而进行适宜的创作。地铁公共艺术是创造和妥协的结果,鲜明的时代性、因时因地的表达手法以及地铁特定场所的约束性、通勤特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充分呈现。因此,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实践,对艺术家、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智慧提出了多元的挑战。